陈国鸿

艺术网站
网站首页 | 艺术简介 | 艺术展厅 | 艺术家相册 | 书画知识 | 名家点评 | 展览记事 | 访问大中华书画网
艺术简介
陈国鸿

      陈国鸿,1960年出生,祖籍江苏淮安人。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系,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,宁夏书协主席团委员、书法创作委员会秘书长,银川市政协常委、银川市文...(详细介绍)

中国书画动态 更多
·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在北京开幕
·【152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151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150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149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148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147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146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145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专场8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44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43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42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41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40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39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38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36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35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·【第137期】大中华书画网公益微拍作品公告
书画鉴赏知识 更多
 
名家点评

南韵北骨 书如其人

发表时间:2016/3/2 17:24:46    

南韵北骨  书如其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品评陈国鸿的书法艺术  文/徐文璟(2013年元月于北京金台苑三徐)  

        大西北,对我这个土生土长在江南的人来说,既陌生却又向往,尤其是宁夏。今年,借在银川筹备并举办个人画展的机会,了却了人生的一大夙愿,也让我真正融入到这块神奇的土地。贺兰山、清真寺、西夏故国、塞上明珠、黄河古道……,一个个神奇而具特质的文件符号,只有身临其境,才能读懂并领略其中神韵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这里的人也同样有一种特有的风采—质朴、敞亮、包容、雄浑、不拘小节、不绕弯弯……
书法家陈国鸿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,并在典型中夹杂了几分非典型性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他祖籍是江苏——江南水乡,却成长在宁夏——塞上江南。不同的文化基因和迥然有异的南北地域文化的孕育,使他的性格和理念呈现出双重性。换句话说,在他身上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南北方交融的人文气质。简言之,既有一种南人北相的雄气,同时也有一种北意南情的灵气。机缘巧合,初晤,我们就有一种莫名的如故,加之属艺术领域之同道,并获悉他是“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”、“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”(最高奖)宁夏地区得主,而受到宁夏自治区党委、政府的表彰和重奖,便更近了。
      大概是中国南北方之间由于地形、气候等差异,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文、思想、风俗等的不同,也必然存在某种纷争和冲突,无论是政治的、经济的还是文化的,且往往其最终为自成派系。北方是“儒”的故乡,南方是“道”的家园;北方人守传统,南方人重义解;“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,北人短于文而行或善”;“南人简约,得其英华;北人深芜,穷其枝叶”。所以,古往今来欲经世者多仕于北,欲出世者宜避于南。不过晚明以来特别是晚清以来,随着西潮涌进,这种现象有了新的变化趋势,并出现了方方面面的南北交融与中西会通的和合局面,特别在学术上,必须是这样的集大成者,才能真正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物。明乎此,有识之士便下大气力,游历于南北甚至中西之间。前者如郭沫若、张大千、傅抱石等;后者如陈寅恪、王国维、马一浮等,他们皆天下士矣,盖南北中西地气之助也。其实中国学术的千门万户包括艺术的诗、书、画在内,无不贯穿着各种成份,无论是南北、古今和中西。所以说,每一时代的思想和学术,都必须通过整体的历史背景才能获得充分的理解,也成了今天我们大多数思想史和社会史家的一种共识。
      如前所述,陈国鸿君是集南北性情于一身者,南人的伶俐敏捷和北人的粗旷大气,使他有一种常人难以具备的“复性”气质。中国古今成就大业者,无论文武,都或多或少受南北地气交融和合的练就和熏陶——北骨南韵一应俱全。在这一点上,国鸿君有其先天的传承和后天的熏陶和孕育和优势。这是其一。
      另外,研究书法史的都知道,中国书法的发展到后来呈现出南北两大分野,即“碑学”(北)派和“贴学”(南)派,并存在不同程度的(南北)纷争。魏书在概念上明显意指帖学,而唐书则意指碑学,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两大派别的鼻祖。北碑南帖也是书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贴学一脉以正为奇,醇厚、自然、线条绵密精警,在纯熟中透出生色,可谓性情发露,清气满纸;相反,却长期笼罩着理气、匠气、陋气、寒俭气和宫迁气。碑学一脉厚重、拙朴、稳健、浑穆,但在笔墨间存在几分板结、做作而乏有生机,草台气、台阁气、荒寒气、孤迥气是其无法回避的不足。因此,清末民初以来走碑贴融合,并在此基础上弃形取神,抉发碑学的内在精神,融合帖学的勃勃生机一路的书家,明显成了一种优势。在审美取向上,他们大都以表现金石气和书卷气为鹄,书坛上影响深远。但尽管在现代书法史上,走碑帖融合一路成功的书家很多,而在创作理念中,能够真正从平和心态化解消除碑帖分野,而又将碑帖不分轩轾地施之于创作实践中的书家却少之又少。
从陈国鸿现成的作品中不难看出,作为明显受帖学影响的书家,他在创作理念上对帖学的理解,无疑是十分看重的。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碑学的尊重和借鉴,或者毋宁说碑学在他心目中也占据同等的份量。我们在彼此的交谈中发现,他深知北碑南帖对立显然不合时宜,两者仅仅只是一个内疏外密、一个内密外疏而已,只要掌握两者不同的审美特征和价值意趣,并加以融合会通,则南北一家眷属。相反,如仅仅局限在南北书法对立的狭隘认识上,那将学碑为伪体,学帖成匠工。这与刘熙载的“北书以骨胜,南书以韵胜,然北自有北之韵,南自有南之骨”的书学观念,无疑具有相同的旨趣。
      大家都知道,我们的音乐界现在是西洋音乐、民族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并存的时代,且各自有其特质和审美观照。西洋音乐讲究音准和位置,民族音乐则重抒情,而流行音乐则强调的是一种渲泄。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孰是孰非,也不能以此评彼,或站在各自角度来武断地褒此贬彼,甚至要弃此存彼。相反,互相借鉴,取长补短反而是一种睿智,反倒是一种发展的路数。
我们知道,中国学术向来不主分科,而主通达,不倡“专家”,只尊“通人”。这种情形在古代主要表现为通“古”“今”,而当下则还得要通“中”“西”。无疑,陈国鸿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。这是值得庆幸的,尽管道理很简单,但当下大多数书家,其中不乏一流的书家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。
       我们这代人,因时代之故,加之西方排山倒海之势的强势文化的挟持,旧籍涉猎太浅,西学又难通博,学问自然难望昔贤之项背,也难及西哲于万一,即使近世之大儒如王国维、陈寅恪等诸公,亦望尘莫及,更何况我们这些远离校门之辈,尽管不敢不时时读书,但其成绩毕竟徽乎其徽得连自己觉得害臊。因此,追求那样又博又约、南北融合、中西和合的大学问,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奢望。少数睿智者尽管还在天天读书,恐怕也只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贪慕与虚荣罢了,工余写作也只是为排遣世事和胸中无聊之情,“名山事业”也只能停留在概念和孤芳自赏的层面,即使强行,也将还是无一字有来历,无一字有着落。所以,我们如想真正做点学问的话就必须做到通达、没有捷径。除此之外,在此基础上视野还必须泱然笔罩出上层经典和下层民间思想,并致力于剖析中国思想史的连贯观景和断裂痕迹,抱守华夏旧学根基不说,始终不记忘借鉴西方历代各家的治学历程与方向,恐怕才是当下治学立根之本。也只有这样,乾坤才能从此浩荡,笔底才能由此澎湃,“指顾之间,中国思想史上春秋、汉晋、唐宋、明清四大转昔的长卷,才能焕然掀开”。
      文化如此,文化范畴中的艺术亦然。它不仅仅是艺术家技巧的表现,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和品格的传现。弘一法师出家后的书法作品,之所以萧寂淡泊,无人间烟火气,完全是他的精神品格的自然流露,不是炼出来的,是修出来的。因此,中国书画艺术的笔墨,不是纯形式、纯造型的笔线墨痕,而是其间承载着文化性的内涵。笔情墨趣,笔意墨韵,笔墨境界与作品传达的文化精神境界是相通的。“笔法全无,虽工亦匠,故不入画品”。这是清代邹一桂在《小山画谱》中的至理名言。
我们现在强调书法的艺术性,其实,从深层次来说,书法是文化,必须建基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茁壮。任何行业拼到最后拼得都是文化,细数书法史上的经典,莫不如此。
      有鉴于此,陈国鸿在书坛一直保持着低调态度,这完全是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所致。在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面前,也不得不如此,高调是一种无知,低调才是明智的选择。他为人谦和,处世平和,勤奋、好学、踏实、有激情,艺术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。他的书法在悉数古人经典的同时,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文化涵养,无论古今,也无论中外。这一点完全与他朴素好学的性格息息相关。他不同于当下那些所谓的书家,仅仅流于程式,面目单一,风格也日渐趋于雷同,甚至是些流行的跟风式的东西,花花绿绿的形式,掩盖不住其艺术性情的“干枯”。陈国鸿深知,文艺作品的力量与价值,决非花哨的技艺或唬人的噳头,而在于创作者能否以一颗“沉静之心”,好好地来表达一种感受和情怀,书法若脱离性情光取线条结构,便成了无生命的躯壳。
      当然,低调不等于低能,平和不等于平庸,名声不等于名家。一个人的名声并不能反映了出一个人的学术水平,名望仅仅是一个除学术水平之外尚含有多重附加值的东西。有时商业利益的刺激、整体环境的浮躁、创作心态的失衡,让更多的学者和艺术家不愿低头“思考”,只顾抬头“赶上”。这是可悲的。
      在我看来,陈国鸿反倒是一个书法水平要远大于他知名度的书家。特别是那种严肃、认真而严谨的创作态度,在时下艺术生态圈中也几乎鲜见。就当代学“二王”一系的书家而言,他无疑是出色的。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,其书法的取法基本是循“二王”一脉展开的,流利奔放,厚重拙朴,姿致烂漫,无庙堂之严,而“饶具山野林下之风”酌取赵孟頫、米芾等成分其中,同时又融进了些碑的成碑的成分。简言之,取碑之骨、碑之势、融帖之魂、帖之情、帖之韵。尽管其成分还不够,程度尚雏形,但却显露出其与众不同的一面。因此,他的作品既有历史等级,又能笔墨生命,同时也不失时代的气息。不仅如此,其书习王还能脱略门径,自立法门,并避开了历来习王者一味追其表面的秀美之势,不知紧结、轻浮之弊。与此同时,他在创作观念上,与一般习王者也拉开了距离,不同在一个审美程度。这是难能可贵的。这几年他之所以能在艺术上频频胜出,不是偶然,完全是勤奋、品行、学识、睿智之使然。一个人笔墨的气息清浊与否,与其先天的禀赋有关,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学深思,所谓“化性气伪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字如其人,人品即事品,绝非虚言。
      艺术既然是一种文化,就需要一种宏观,当然也要讲究些精致;既不是那种大言宇宙洪荒,也不是那种痴迷梦游的雕虫小技。艺术文化的高层次推进,不仅仅就是如此,完全取决于天才个体的出现,而大多数情况下,这种天才个体的出现,却带有相当的偶然性。这其中,除了个人的因素外,与其天时、地利密切关联,就看我们的从事者如何来把悟。
北骨南韵,书如其人,这是我对国鸿君的书法艺术的浅识。但我更期待他出现奇迹,并早日成为时下之“天才个体”。

 

 

 


 
 
将该展厅添加到收藏夹 |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该展厅 | 向外界推荐我的展厅
林亭宇艺术官方网站 国际席位号:753